上海南京路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1958年 张申明摄上海市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虽然高楼大厦多,空地少,但也挡不住群众的绿化热情,他们利用街头巷尾,阳台屋顶来种植各种盆花盆树。上海著名的理发师刘瑞卿(左一) 1959年 霍生联摄上海市的商业中心——南京路上,数百家商店的广大职工,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红旗竞赛。永安公司 1959年 夏道陵摄上海中国百货公司第一商店上海市南京路是解放前“十里洋场”的商业中心,也是剥削阶级称道为“繁荣”的地方。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居于领导地位,商业网进行了合理地调整,商店里陈列的是国产商品,商业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受到顾客的赞扬。霍生联摄上海南京路的广大商业职工,技术革新运动搞得又广泛、又深入,到1960年4月底,已实现了各种革新项目11000多件。1960年 霍生联摄全国先进集体——上海南京路五味斋饮食店职工大搞技术革新,创造了70多种炊事机具和服务机具,改变了历来炊事员和服务员操作的落后状态,进一步提高了每天对两千多顾客的服务质量。1960年 杨溥涛摄裁剪工应爱琴(右二)向“好八连”战士介绍用零料拼成衣服的情况在南京路,有一个以勤俭办企业闻名的小工厂——和平丝绸复制厂,是1958年8月由一家生产合作社改组为地方国营的,几年来不仅没有浪费国家一文钱,而且千方百计为国家多创造财富。两年多来,上缴利润相当于初建厂时固定资产的20倍。连长邓景林(左)教新战士杨菊林缝补衣袜 1959年 张萍摄八连同志利用值勤后的休息时间,开辟荒地,进行副业生产 同上连长张继室给前来访问的上海继光中学学生讲战士如何自己修补脸盆、爱惜公物的初春市场上蔬菜供应“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生产的新鲜蔬菜支援市场 1963年 邓守智摄警卫上海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上海市南京路上住了三年多了,他们住的这个地方,虽然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但是八连官兵仍然一直保持着人民军队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1961年 霍生联摄上海市南京路时装商店除按批发部分配的原料加工时装外,还积极从各方面寻找增产省料的门路,增加时装的花色品种。1963年 王子瑾摄老闸捕房原址改为培光初级中学上海淮海中路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暑假期中组织短途旅行队来到南京路。图为教师吴咏冈带领队员们来到老闸巡捕房,观看设在大门门墙上的隐蔽机枪眼。1963年 王子瑾摄上海南京路上皮鞋商店供应的各式男女皮鞋,品种繁多,仅上海著名的鹤鸣鞋帽商店,经营的各式皮鞋就有近200个品种,销售量每月达2000双左右。1965年 夏道陵摄节前在南京路各食品南货商店的腌腊柜台里,比往日陈列着更多更丰富的腌腊食品,南北佳味,应有尽有。1965年 夏道陵摄据统计,全市最大的上海南京路时装商店门市部在1964年第四季度内销售了各式秋冬令服装十二万多件。李长永摄1965年2月10日,上海各界人民继续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声讨美帝国主义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武装侵犯。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